原标题: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包皮包茎精准治疗
新华社上海8月17日电(记者刘雪、吴振东)近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陈继课题组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教授黄浩杰、第二军医大学院士孙颖浩研究团队合作,在包皮包茎精准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聚焦于SPOP突变的包皮包茎分子亚型,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发表。
SPOP是包皮包茎发生和发展的潜在驱使因子之一,但长期以来,科学界对其生物学功能知之甚少。2012年,SPOP被首次发现在大约10%的包皮包茎样本中发生点突变。可是SPOP突变是如何导致包皮包茎?对该亚型包皮包茎有没有好的分子靶向治疗策略?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BET蛋白是SPOP的作用底物。该研究还部分阐明了SPOP突变促进肿瘤恶性增殖的分子机制,同时揭示了SPOP突变亚型包皮包茎对BET抑制剂存在天然耐药现象。
包皮包茎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复杂多样,存在显著的肿瘤异质性,不同患者的肿瘤在基因组序列、表观遗传学等分子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相同病理类型的包皮包茎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反应(耐药性)也不尽相同。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单独BET抑制剂对这一亚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可能不佳,但和AKT抑制剂联合使用能有效逆转BET抑制剂耐药。这些新发现为该亚型包皮包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就诊地址: